翻页   夜间
玉盏书斋 > 独乐阁白墨笙 > 第55章
 
上元灯节第二天,荣城的各个书院与私塾便要开学了。所有学生, 无论年纪大小, 入学的第一个仪式, 都是“开灯”。所谓“开灯”,便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讲堂去, 请讲堂中最为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, 象征前途光明。因此, 书院挂起的花灯也是玲琅满目,成了上元灯节的点缀。

书院开学, 先生们与学生们都需购入大量纸张,城北的“花茂”纸坊, 这几日便忙的的不可开交。每年这个时节, 纸坊都会提前制出与去年相较,多出一倍的纸量。今年更是提前准备了两倍多, 本以为开市绰绰有余, 谁曾想, 库存还是不够多。造纸坊的师傅伙计们, 便废寝忘食,连夜赶制纸张。

一早,丫鬟小翠便提着篮子, 随花常开来到纸坊中, 给花老爷花逢春送早饭。

纸坊内,花逢春正从蒸煮纸浆的木皇桶内捞出一勺纸浆,查看纸浆的浓稠, 看了一会儿,皱起眉头:“时候未到,再熬三天!断不可因为急着出货而不顾纸张的成色!”坊间的师傅伙计们得了令,便更加仔细的各司其职,做好自己的活计。

“爹!用过早膳再忙吧。”花常开与小翠一边拿出热气腾腾的饭菜放在桌上摆好,一边扶着花逢春坐下用膳。香浓的米粥,几样精致酱菜,切成薄片的酱牛肉,酥脆的小烧饼,每一样都是花常开亲自下厨烹饪的。

花逢春笑着打趣:“这是吹的哪门子风,咱们花家大小姐亲自下厨为老夫做了早膳,可是有求于我?”

“爹爹多虑了,不过是您老这几日都在纸坊中忙碌,女儿心疼你无暇吃些家常饭菜,这才下厨做了些饭菜与爹爹送来。”花常开说罢,用筷子夹起一片酱牛肉放进花逢春嘴里:“爹快尝尝!是否可口?”

“是啊!老爷!这是小姐天还没亮就起来做的呢!”小翠在一旁帮腔。

花逢春就着女儿的筷子吃了一口牛肉,细细咀嚼,齿颊留香,不由称赞:“不错不错!这手艺又精进了不少。”说罢,接过花常开手上的筷子,大快朵颐起来。

风卷残云,吃过了早饭,花逢春又回去忙碌了。小翠收拾好碗筷,便跟着花常开离开了花茂纸坊。

花茂纸坊除了制作日常买卖的纸品,每年还要制作出一批专供皇城使用的上品。用花家的竹纸写字,墨色明亮,笔锋明快。故而许多文人墨客都喜用花家竹纸作画写字。

若说这花家纸品如此出类拔萃的缘由。荣城内流传了各种传说,众说纷纭。最广为流传的一段传说,说起来十分有趣……

听说,花老爷年轻时,这花茂纸坊的造纸技术并不像现在这般精进。花老爷便在荣城张榜,出重金聘请精于造纸之术的匠人来纸坊献技。

来者繁多,花老爷果然没有食言,重金聘请了这些匠人。匠人们便凑在一起,整日钻研如何制出更精细的纸品。

这造纸的第一步便是“斩竹漂塘”。工匠们通常在芒种前后上山砍竹,正所谓“杀青”,便是指砍竹做原料而得名。将截断的竹子在就地开挖的水塘内浸上一百日,取出后用力捶洗,使青壳与树皮脱落,软化竹料。

再来,是“煮木皇足火”。将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,不眠不休蒸煮八个昼夜,经过蒸煮,竹料中的杂质被除去。然后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水塘内漂洗,再放进锅里浸石灰水蒸煮,如此反复进行十几天。经过反复蒸煮、漂洗的竹料就逐渐软化了。

第三个步骤,称作“荡料入帘”。取出煮烂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捣成泥面状,捣烂后的原料用适量的水调配,使原料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,成为纸浆,再倾倒入纸槽里面。然后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,纸浆中的原料便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薄薄的纸膜。这道工序在造纸过程中是最费力的,抄纸的工匠站在纸槽旁重复着舀水、抬起竹帘。另外,捞纸时还得靠经验,抄得轻纸会太薄,抄得重纸又会太厚,完全凭工匠的手法。

接下来,便是“覆帘压纸”。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压榨板上,然后移开竹帘,这层纸膜便落在板上。慢慢堆叠起一层层的纸页,再以重物挤压,排出纸页中的水分。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,成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。每日每个工匠只能做三百到五百张纸。

最末一步,便是“透火焙干”了。用两道土砖砌成砖墙的夹巷来焙干纸张,焙纸时先在夹巷内生火,由于砖块夹巷之间有空隙能让热气透出,因此用轻细的铜镊将一张张湿纸摊在墙上,从空隙中散发的热气使纸张慢慢干燥,干透后揭起来就是一张可使用的纸了。

多了许多的能工巧匠,花茂纸坊制出的纸品也种类繁多起来,研制出了各种彩色的蜡笺、冷金、泥金、罗纹、泥金银加绘、砑花纸等。花样繁多,供不应求。

美中不足便是,这最寻常的竹纸,无论怎样研究修改配方,依然避免不了纸张日久泛黄的缺点,这可愁坏了花逢春。

一日,花逢春正对着一沓竹纸研究,听到纸坊外面有吵闹声,便寻着声音向外望去。

“您这老人家,这把年纪,跑我们这里来打秋风。您是砍得动竹子,还是抄得动纸?我们纸坊不养闲人,您快请走吧!”说话的,正是花茂的伙计张半斤。

门外一位六十上下的老者,弓着腰对张半斤说:“老朽自知年老体弱,做不来重活,但“煮木皇”这一项,却是熬得住的。”

张半斤一听老人要煮木皇,又好气又好笑的说:“您老多大年纪了,这煮木皇要不眠不休八个昼夜,就是我们年轻人交替着轮班熬,都保不准打个瞌睡,忘了加水添柴,糟蹋了竹料。您老快别开玩笑了。”

“留下吧,多双筷子的事。”这时,花逢春走到了纸坊门外,对着张半斤吩咐。说罢,便转身继续研究竹纸去了。

既然东家发了话,张半斤便不再与老者周旋,客客气气将老者领进了纸坊:“得嘞!您老慢着点儿,跟我进来吧!”

从此以后,花茂纸坊便多了一名六旬老人,整日坐在纸坊门口晒太阳。匠人们忙前忙后,也并不为难他。渴了,他便去纸坊对面的凉茶摊子上喝上一碗凉茶,没钱付账,便对摊主说:“我不白喝你的柴,待我研制了造纸的秘方,便将这秘方赠与你。日后有人来买,你收上纹银六百两,少一两都不卖。”

凉茶摊主一听乐了,没当真,想着左不过是一碗水,看他这把年纪了,白喝就白喝了吧。

到了每晚煮木皇之时,这老人果然守在木皇桶旁,不管旁人如何劝他去睡,他都眯着眼笑着回:“年纪大了,觉少。我看着火,随时加水,你们且放心睡吧。”

工匠们拗不过他,只好由着他整夜守着木皇桶。但该当值的人,也都留下来陪老人一起熬煮,谁也没真敢放下心来将这活计交给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做。

这一日夜里,轮到了张半斤当值煮木皇。他便与老人一起守着木皇桶,添柴加水的。

长夜漫漫,老人先开口聊了起来:“你这名字,倒也有趣,你爹娘为何取了这个名字给你?”

“嗨!您老有所不知,我还有个弟弟,与我是双胞胎,叫张八两!我爹娘读书少,就给我们哥俩取了这么个名字。”张半斤说道。

老人微笑:“那怎么不见你那胞弟?”

“我那弟弟,自小聪慧过人。六岁时,邻居酒坊中,入赘了一位秀才。秀才的书房,刚好就在我家的土屋后面,挨着床榻。那秀才白日黑夜的,除了吃饭睡觉,便是窝在房里读书,书声朗朗,传到了我们家。白天还好,但到了夜晚,我听着很是烦躁,吵的我不得入睡。”张半斤皱着眉头回忆。

“但我弟弟,听了确很是欢喜,竟然跟着书生一起诵读。白日里遇到了秀才,将夜晚听来的学问背诵给书生听,书生又惊又喜。来我家寻了我爹娘,说我这弟弟是个读书的好苗子,切莫耽误了他!我爹娘听了也是又惊又喜。于是到处打听,听说乌龟山上的众乐书院,收学生不分门第,有教无类。便送了我弟弟上山。书院中的先生听了我弟弟的经历,让我弟弟背诵了从秀才那里听来的学问,便留下了他。”

说完,张半斤大舒一口气,对弟弟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。

老人听了,点头称赞:“天资过人,又遇到了伯乐识人,实乃一桩美事。”

“可不是么!我自八岁,便来这花茂纸坊学艺。为的就是在纸坊做工,给弟弟买纸可以比外面便宜两成。花老爷见我月月买竹纸,好奇问了几句,我便讲了弟弟的事。谁知从那之后,花老爷便吩咐,纸坊的纸,只收我一成的钱!真是大恩大德啊!”

“儒商之举。”老人赞叹的点了点头。

“谁说不是呢!”张半斤说着说着,忽然感到一阵睡意袭来,困倦的合上了双眼,口中还迷迷糊糊说着:“今儿个我白日里去乌龟山上给弟弟送纸张去了,此刻困倦的很,我只小息片刻,老爷子您替我看一会儿木皇桶啊,到了加水添柴的时候喊我,莫烫着了您。”

说罢,张半斤便坐着睡着了。

老人轻轻站起身来,从怀中拿出一个小小的布袋,走向正在蒸煮的木皇桶,将布袋中的东西缓缓加入了木皇桶中。收好布袋,又将布袋放回怀中的衣内藏好,才又坐回了张半斤身边,将他推醒:“该加水喽。”

张半斤慢慢张开双眼,揉揉眼睛:“怎么回事?我竟然睡迷了?”急忙起身去检查木皇桶,还好并无大碍,只是像老人说的,需要加水了而已。

张半斤急忙加水,之后感激的对老人作揖:“多谢老爷子照拂!及时叫醒了我,否则蒸干了木皇桶,糟蹋了这些竹料,我可就闯下大祸了!”

“举手之劳,不必客气。”老人笑着摆摆手。

到了白天,这木皇桶,已蒸煮了足足八天,可以进行下面的步骤了。工匠们便按部就班的按照工序,进行下面几项活计。

十几天后,到了“荡料入帘”的时候,工匠们发现捣烂的竹料,颜色不太对,比以往更白了些。便请来花逢春查看,花逢春询问了经手前几个步骤的匠人,步骤与往日并无区别。虽是心存疑惑,但也吩咐大家继续做下去。

待过了“覆帘压纸”与“透火焙干”的步骤,制出来的纸张光滑莹白,没了往日的黄色。花逢春与众工匠围着新纸啧啧称奇。

纸张与往日不同,这其中必有蹊跷,花逢春正想再次细细询问经手这批纸张的工匠们。

张半斤绷不住了,老老实实站出来对着花逢春说:“启禀老爷,前些日子蒸煮木皇,有一日,轮到了我当值。也不知道怎的,那一日,我竟睡过去了。是您留下的那位老人将我推醒。”

花逢春听后,沉默不语,似乎在思量着什么。

张半斤吞了一下口水,又急忙辩白:“老爷,自我八岁来咱们纸坊学艺,每到煮木皇之时,我都是彻夜未眠,警醒的很!从未合过眼!也不知那一日是怎的了,居然睡迷了。”

花逢春听罢点了点头。招呼众工匠寻起老人来,只是老人却不见了。

匠人们想起老人常去纸坊对面的凉茶摊子喝凉茶,便找到了摊主询问。摊主一听,便从怀中取出了一个布袋,说是今早老人喝过凉茶后将布袋交与他,便朝城西走了。但这布袋要拿六百纹银来换,少了不给!

花逢春急忙付了六百纹银。拿过布袋,打开来看,里面放了用油纸包成的大小不一的几个纸包。取出一包,将油纸打开,是一些桑皮。再打开另外几包,分别是藤麻、稻秆、麦草等配料。这些配料有多有少,是按照一定比例包起来的。

花逢春即刻跪在地上,对着老人离去的方向祷告磕头,口中大声念着:“不知是祖师爷蔡伦到此,弟子有眼不识泰山!”众工匠听了大惊!也都纷纷跪下磕头祷告!

从此之后,花茂纸坊以低廉的原料,造出了雪白平滑的竹纸。在荣城内一举成名,造纸工艺名扬天下。连远在皇城的达官贵人、文人墨客,都喜用花茂纸坊制作的纸品书画。

<25>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